查看原文
其他

沉默的螺旋 | 新传理论14

Diego 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 2019-04-29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胡师姐19新传考研QQ群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的重要理论,把舆论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并从这个角度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网络社会中,“沉默的螺旋”又有了新的发展。


沉默的螺旋


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后在其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概括。


 

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组成: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表明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他们便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认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领袖”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在舆论观和效果观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


(1)舆论观。沉默的螺旋,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把握舆论现象的。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于是人们只好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沉默的螺旋”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2)效果观。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状态。这时传媒提示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做“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始动,在传媒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上的连锁反应。


“沉默的螺旋”理论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是有限效果论向强大效果论转变的关键性研究。把民意研究和大众传播研究结合在一起,把“民意”概念变成可以实证研究的客体。假说中对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积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网络中“沉默的螺旋”


在网络传播中,既有人认为“沉默的螺旋”仍然存在,也有人认为该理论被弱化。对“沉默的螺旋”的研究,必须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地从总体上推断它存在或消失、强化或弱化,可能都不能反映网络传播的本质特性。


在“沉默的螺旋”假说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在网络空间中并不会随时随地产生。在网络的大众传播空间,由于发言是匿名的,人们的关系是随机的、不稳定的,如果发现自己与他人的意见不一致,并由此产生认知失调,那么人们很可能会通过转换空间来逃离让人们感到失调的环境,从众心理产生的机会较少,“沉默的螺旋”发生的概率也较小。


在网络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空间中,群体环境、人际关系压力、网络意见的发布结构等因素有时会带来十分明显的从众心理。因此,在其他传播形态特别是群体传播的层面,网络中“沉默的螺旋”不仅可能存在,而且有时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而网络传播的连通性,有可能使群体传播等空间中产生的意见走向扩散到其他传播渠道,从而影响到整个网络。因此,网络中“沉默的螺旋”可能是在某些社区中形成的,最后扩散到整个网络。


从整体形成机制来看,网络中“沉默的螺旋”,往往先是在某些局部形成的,然后逐渐扩散,最终产生全局性效应。在形成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局部的优势意见如何逐渐成为网络整体的意见气候中的主流,以及环境压力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1)网络中意见气候的形成,越来越多依赖于“自下而上”方式,即意见气候的形成并不是由大众媒介的力量来主导的,而是由在某些局部形成的优势网民意见扩散、汇聚后形成的一种意见环境主导的。


(2)人在网络各种环境中与他人进行互动,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在某些时候也会对个体发生作用,成为“沉默的螺旋”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的压力既会在网络中意见气候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也会在意见气候形成后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


反沉默的螺旋


“反沉默的螺旋”是与“沉默的螺旋”相反的模式:公众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自我思考和自我分析,不会盲目从众和趋同,很少被迫保持沉默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免受来自多数意见的攻击或意见气候的无形压迫,常常打破沉默。受众可以自由发表或支持“劣势”或“少数”意见,此种“劣势”和“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民接受,可能发展成为与“优势”或“多数”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或改变“优势”意见的情况,即少数人意见向多数人意见演变的机制。“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传播中尤为明显。


诺依曼在研究“沉默的螺旋”过程中提出了“中坚分子”的概念。在沉默的螺旋旋转过程中无视孤立威胁的人,被称为中坚分子。这一群愿意为自己的公开言论付出代价的人,通常与主流意见有所冲突。当某个意见被多数人赞成,以至于成为常识的时候,中坚分子成为最愿意公开发表意见的人,可能会导致沉默的螺旋的反转。网络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的出现往往与中坚分子的据理力争有关联,意见领袖是中坚分子的代表,在争议中,不同意见的双方由于中坚分子的坚持与带领,在讨论后通常会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网络社区中的讨论,意见领袖的带领使劣势意见群体统一变成中坚分子,从而减弱“沉默的螺旋”产生的可能。


“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出现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一次延伸和革命,弥补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中暴露的缺陷和不足,同时也是新媒体特殊环境下的必然要求。“反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一种重构。新媒体环境需要两种理论双管齐下,既要防止“沉默的螺旋”引起的万马齐喑,又要警惕“反沉默的螺旋”被非理性舆论控制,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


沉默的双螺旋


新媒介环境下社会舆论生成的“沉默的双螺旋”(the inter-double spiral of silence)模式是由我国学者高宪春提出的,基本假设是:社会公众舆论的形成和个体感知是两支意见螺旋互动的过程。特定事件发生后,大众媒介通过新闻报道形成一条沉默的螺旋,特定个体社群通过新媒介技术及平台形成的另一支意见螺旋;两条螺旋各自独立存在,具有自在自为的发展倾向,各自逐渐针对特定事件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倾向;同时又相互依托依存,具有互相渗透、影响的发展倾向;当两种倾向发生互动时,常常会产生更为复杂的螺旋效应,个体、社群、大众媒介等在场域内互动博弈,没有任何一方对舆论的形成具有绝对权威;以新媒介为平台进行的双螺旋互动,最终实现社会舆论的构造,对个体的观念立场以及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在这一假设中,特定个体社群和大众媒介同时成为舆论构造和个体感知的两种关键性因素。




参考资料


郭庆光 - 《传播学教程》


彭  兰 - 《网络传播概论》


王威娜 - 试析新媒体语境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田艺霏 - 新媒体环境下的“反沉默的螺旋”


高宪春 - 从“消极沉默”到“积极互动”:新媒介环境下“沉默的双螺旋”效应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1. 媒介审判的内涵和特征 | 18北师大新传专硕真题解析18

  2. 场景 | 新媒体前沿17

  3. 拜拜知网!咱们去这个神奇网站免费下论文去!

  4. 深大19首招新传专硕,想考深大专硕怎么破?

  5. 拉扎斯菲尔德的传播学贡献 | 新传理论13


【注意啦】


最近,同学们如果升级到最新版的微信,会发现订阅号大变样啦!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千万别忘记“星标”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哦。


只需四步:①点击左上角的“三个点” → ②点击查看公众号 → ③再点击“三个点” → ④选择星标,分分钟get!



【星标后怎么找】


只需两步:①点击右上角三条横线就可以看到星标的【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啦 → ②点进去查看我们最新的文章吧!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